三月的阜田,巨大的“熊猫戏竹”创意油菜花引人入胜。
浯溪河畔,一丘大田里,一位青年正驾驶打田机翻耕着新年的希望——种植小香薯。他就是阜田村的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——孙中正。

身材壮实,精力充沛,目光炯炯有神,孙中正看上去有点帅,可他的履历却简单得像水。从小至今,他很少出村,至今去得最远的地方是浙江,高中毕业后他也不像很多年轻人一样选择外出打工,而是在村中从事茶叶、木材等加工。
“城市对我没有吸引力。”孙中正如此解读他对乡村的热爱。别看他年纪不大,却有鲜明的个性和思想。他认为:“如果说前四十年中国的未来是城市,那么今后四十年中国的未来在乡村。而乡村振兴,需要人,更需要年轻人。因此我愿意留在村中,我喜欢这里的一草一木、邻里乡亲,我也想为生我养我的村子尽自己一份力。”

2018年,孙中正担任村委委员,2021年,高票获选阜田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。这是阜田村建村以来,最年轻的“村书记”。
和组织上选派的村官大学生不一样,孙中正新官上任后没有遭遇丝毫“信任危机”,他和村民的亲密程度让他很快就平稳过渡到村两委的事务中来,没有村民会觉得他“嘴上无毛办事不牢”,相反,村里历任老村干和村民们都非常支持他的工作。
和休宁县一些乡村相比,阜田村虽然建于唐代,曾经古迹众多,但由于保护不够,破坏严重,无论从名气,还是资源,都不突出。既无盐铺万安的区位优势,也无璜尖白际的高山风光,既无双龙板桥的特色产业,也无瑯斯黄村的文化底蕴。这里的村民有茶有田,但人均有限,村民收入仍然以外出务工为主。

可在孙中正眼中,阜田却是黄山市区的“后花园”。“距离屯溪15—20分钟车程,原生态的山水田园风光,距离黄塔桃高速五城出口仅5公里,隔壁的商山有孙起孟故居、吴象故居,村中人文荟萃,文化深厚。”孙中正介绍。
发展特色产业,挖掘文化基因成为孙中正和新一届村两委的两大抓手。

阜田村现有耕地1275亩,村民以粮油混种为主,是一个传统农耕村庄,农业附加值低。要想提高农民收入,需要打破目前单一的模式。
2022年11月至12月,组织上安排孙中正到杭州市临安区昌化镇后营村体悟实训,一个月的沉浸式跟班学习,让他找到了发展乡村产业的新路子。
临安区小香薯产业已经非常成熟,当地种植小香薯已有20多年历史,小香薯品种也已优化到第三代,小香薯已成为当地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。

实训回村,了解到黄山市内目前只有个别村民从事小香薯种植,于是孙中正因势利导,邀请后营村小香薯种植大户到阜田实地指导,认为阜田村的土壤及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小香薯种植,并承诺如果以后种植,他们可以全部收购。
孙中正还算了一笔账,小香薯种植亩产可达3000斤,以均价2.5—3元/斤计算,亩产可达万元。这更加坚定了他带动村民发展小香薯产业的信心。于是他以500元/亩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20余亩,带头试种,村民看到书记都种了小香薯,也纷纷加入,目前已有15户村民种植,记者见到孙中正时,他和种植户正在基地里打田,村里和昌化镇预定的小香薯苗13万株将生长在阜田的春天里。
孙中正说:“先带领村民小面积试种,成功后再扩大面积,引导规模化种植。在此基础上谋划红薯深加工项目,引进相关企业,进一步拉长产业链,实现种植、加工、销售农旅融合发展,实现村企合作互利共赢,带动村民和集体共富。”
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,文化是乡村振兴的软实力。
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共同增收致富的同时,孙中正和村两委一班人目前还在着手挖掘整理阜田的文化基因。这其中包括商山书院、程家祠堂、吴家大厅、操家大厅、金銮殿、七眼坟、观音堂、新殿等历史古迹的整理挖掘。

孙中正说:未来的阜田,一产大力培植小香薯特色产业,二产带动当地茶产业、小香薯产业的延伸加工,三产要发展田园风光和人文研学乡村旅游。
浙江一月,阜田实践。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,孙中正还特别注重与村民的感情联络。看到村里大伯大娘他总要驻足聊上几句,借机了解了解村情。

他上任一年多来,阜田村成了信访为零的村子。这得益于他和村两委平日里走心的群众工作。村民吴某园误砍了吴某华的林木产生纠纷,他和村委分别上门了解情况,澄清是非,并请到村里调解,情理法相融,最后两户人家化干戈为玉帛,重归于好。村民孙某帮助本村李某加工茶叶,不慎将三根手指碾伤。此事通过村里酌情调解,厘清了医疗费用,双方满意接受,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。

孙中正说:“群众工作没有那么难做,难做的是你有没有把群众放在心上。你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,群众才会把你放在位置上。”